燃文小说 - 言情小说 - 古代农家日常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22

分卷阅读122

    消失。二十世纪的顾渚紫笋,是重新研制发掘的,制法已与古代不同了。

    现在她所处的这个时空,历史在宋代拐了个弯,顾渚紫笋没有以饼茶的形态出现在她面前,而是条索形,看来历史的长河虽拐了个弯,却依然向前延伸了。

    她心里有了谱,眉头一松,放下了茶杯。

    “怎么样?这茶好吧?”袁修竹没有注意到杜锦宁的表情变化,笑呵呵地问齐伯昆和关乐和道。

    齐伯昆撇了撇嘴,没有说话。倒是关乐和点点头,很赞赏地道:“果真是好茶。”

    杜锦宁忍不住问道:“袁先生,这茶是贡茶吗?”

    “贡茶?”袁修竹朝杜锦宁竖起了大拇指,“小宁儿你那嘴巴还真不错,能尝得出来这茶的好坏。这确实是贡茶,每天春天要向皇家进贡的。不过贡的不是这种散茶,而是饼茶。饼茶的工序繁复,还需在里面加许多香料,价钱昂贵。老夫不大喝得惯那香料的味道,而且觉得太奢侈,所以宁愿喝散茶。”

    杜锦宁点了点头:“原来如此。”

    关乐和是习惯午歇的,吃过饭便犯困,喝过茶后,便站起来告辞。

    杜锦宁自然也跟着告辞。跟关乐和乘车到书院,她便下了车自己回了庄子。

    回到家里,不等她放下手里的布包,杜方苓就迫不及待地跟进了屋,把谢氏的话跟她说了,问道:“可不可以?”

    “可以啊,这是好事。”杜锦宁本就有做批发的意思。

    虽说这两日杜方苓她们到市集去卖东西,没有发生什么事,但杜锦宁终究不大放心。

    集市里鱼龙混杂,小偷小摸的很多。杜方苓和杜方蕙两人长得又好,还是最好卖的年纪,没准就会有人盯上她们。如果在回家的半道上将她们掳了去,那真就完蛋了。不说别人,光是杜云年都得好好提防。

    所以她们还是只呆在家里做事的好。有像谢氏这样的人来批豆干,由她们去城里售卖,杜方苓她们腾出手脚来多制些豆干,那点让出去的利益就赚回来了,收益丝毫不比自己在外辛苦兜售的差。

    ☆、第一百三十章 梁先宽来访

    见杜方苓还有些不乐意,杜锦宁便将这些情况给她分析了一遍。

    杜方苓顿时吓了一跳,连忙点头道:“好,我们不去卖豆干了,就批发给谢姨。”

    杜锦宁又道:“等咱们有钱了,还可以买一头小毛驴来拉磨,这样就可以多做些豆干。不光能批发给谢氏,还可以卖到别的地方去,比如酒楼。到时候我们开的茶馆也卖这种小食,需求量挺大的,光你们俩做这个,哪里做得过来?”

    卖到酒楼的想法,在听到关嘉泽说城里最大的酒楼醉仙楼是关家的产业,杜锦宁便有这种想法了。只是当时还不知道这豆干是不是个稀罕物,她没好贸然开口。现在知道这里还没有豆干这种东西,她自然就打起了主意。

    “真的?”听杜锦宁描绘钱景,杜方苓又兴奋起来,忘记了刚才心中的恐惧,笑道,“要是那样,那咱们不是要挣好多好多钱?”

    这两日卖豆干赚的钱,就已让她和杜方蕙兴奋得合不拢嘴了。刚才磨着豆子,姐妹俩就会忍不住掏出铜钱来,数了一遍又一遍,数完后,两人就相对而笑,憧憬着美好的未来。

    现在杜锦宁跟她说还可以挣好多好多钱,她两眼放光,都快冒星星眼了。

    “可不是?所以呢,好好干。”杜锦宁给她打气。

    “我去做豆干了。”杜方苓跟打了鸡血似的,飞快地跑了出去。

    “喂……”杜锦宁还有话呢,可还没等她开口,屋里就没了杜方苓的影子,她只得笑着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将东西放好,杜锦宁出了门,去了厨房,对正忙活的两人道:“三姐、四姐,我去后山一趟。”

    “去后山做什么?”杜方苓一面忙活着手里的事,一面头也不回地问道,“你不写话本了?”

    “嗯,我有事想去看看。”杜锦宁说了一声,便打算出门。

    “宁哥儿,小心些,别走远了,山上有野兽。”杜方蕙不放心,追出来冲着她的背影喊道。

    “姐,你放心,我不走远,就在你割草的地方看看。”杜锦宁道,笑着挥了挥手。

    杜锦宁虽没上过山,但从庄子去往山上的路就在杜家附近,出了门一眼就能看得见。

    杜锦宁沿着山路往上走,只见山麓两边都被庄子里的人开了荒。此时是冬天,地里并未种庄稼,只剩了玉米秆在那里。再往上走一段路,这些被开垦过的土地就没有了,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杂草和杂树。想来庄子上的人都在这里砍柴,低矮一些的树木有些被砍伐了一半枝丫,还留一半继续生长着。

    “啊,杜少爷,你到山上来干什么?”一个声音从前方的小径上传来,紧接着,挑着一担柴的董大成走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董叔。”杜锦宁拱了拱手,“您上山砍柴呐?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董大成将柴往旁边一放,喘了口气,用挂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擦汗,又一次问道,“你来这里干什么?这山上虽没有大型猛兽,但还是很危险的。赶紧回去,以后没有大人带着,可千万别一个人跑到山上来。”

    走到这里也差不多了,杜锦宁也没有坚持,问他道:“这山有多高?”

    “有多高?”董大成想了想,“有多高我也说不上,不过咱们现在站这个地方,还不到山顶的五分之一。”

    杜锦宁点了点头,到旁边树下抓了一捧土,摘了一片树叶包着。转回来见董大成喘匀了气,便道:“我们走吧,下山。”

    董大成就担心杜锦宁犯犟,不听劝,听得此言极为高兴,将柴又重新担到肩上,道了一声;“走。”

    跟在董大成身后往山下走,杜锦宁问道:“这座山,可是书院的?”

    董大成摇了摇头:“这山不过是荒山,又种不了什么东西,书院怎么可能买下来?这座山都是归属于衙门的,所以咱们在山麓开荒种玉米,才没有人来管,毕竟咱们书院在县里还有几分面子。”

    杜锦宁微微颔首,眉头微蹙了蹙。

    今天在袁家喝茶,她萌生了在后山上种茶的念头。不过不是她自己种,而是让关乐和吩咐董大成组织村民们种。

    书院虽每个学子每年收二十两银子束脩,但书院要请先生,要修缮房子,每年的开销不小。有一次她在关乐和处练字,听他跟袁修竹谈起,说随着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响,收的学子越来越多,庄子上出产的收益已供不上书院的开销了,需得每年再募捐些银两。当时关乐和还叹息,说县中富户都不愿意募捐,靠几个当官的供给,长年累月,谁也负担不起。

    如果这山上能种上茶树,制出炒青绿茶来,或许能解决关乐和的难题。

    关乐和对